1月26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2022年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世荣代表院行政班子作《自立自强 守正创新 为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的工作报告。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林科院在国家林草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落实新时期林业草原科技支撑新任务,圆满完成年度重点工作,为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显著。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愿景实现方面,中国林科院积极筹建国家林草局碳汇研究院,启动“林草碳中和愿景实现目标战略研究”“中国森林草原资源及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研究”重大课题,完成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战略及路径研究”2个专题,编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碳汇与碳资源化利用战略分析报告》等专题报告。在服务国家“双重”工程规划方面,依托院黄河生态研究院、长三角生态保护修复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开展了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向国家林草局4个定点帮扶县派出40名专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推进24个项目落地实施;在服务世界冬奥生态安全保障方面,承担了“2022冬奥会”退化土地综合治理、森林防火无人机巡护监测等项目,为冬奥生态保护修复和森林资源巡查保驾护航。

二是支撑林草发展更加有力。在支撑国家公园建设方面,为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提供了科学本底调查、智慧监测、资源保护、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以及决策咨询等基础奠基工作;在支撑林长制改革方面,加大林长制制度体系研究,与安庆市等市县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林长制科技支撑平台。在支撑林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方面,松材线虫病防治和森林雷击火防控2个“揭榜挂帅”项目通过中期评估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专家组和局专班的肯定;在支撑大兴安岭集团高质量发展方面,协助编制《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发展规划(2021-2025年)》,集成103项实用科技成果提供当地转化落地,协助10个林业局建成年产100万个育苗容器生产线;在支撑塞罕坝林场二次创业方面,推进落叶松高效培育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森林湿地资源价值评估、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控、森林防火关键技术应用等最新科技成果在塞罕坝落地。

三是科技创新成果更加丰硕。新增纵向项目441项,横向项目651项,总经费5.21多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优青类”等项目68项。牵头申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8个,获批浙江省“十四五”林木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1项。发表科技论文1505篇,其中SCI收录670篇、EI收录64篇。出版专著69部。发明专利235项。获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13项。获批新品种20个。“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0项科技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项成果获梁希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是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开发了异交植物高精度基因型图谱构建新技术,构建了迄今最大规模的核桃基因组变异图谱,成功组装全球首个染色体级别高质量油茶基因组,揭示了冷杉优势真菌共生发育的基因家族趋同演化和平衡选择的分子机制,揭示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导因素;首次提出以多孔微球作为保鲜膜的气体通路和调控“开关”策略;首次获得朱红大杜鹃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全基因组,解析了其“极小种群”形成与维持机制;实现了木材次生细胞壁中聚集体薄层的精准剥离,创制了具有吸附选择性的竹木质素基磁性材料;制备了一种新型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材料、一种绿色智能生物基涂料,首次揭示了该类动态光固化材料的自修复机制。

五是平台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新增各类条件平台14个,其中,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1个、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林草长期科研基地7个、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1个。积极推进筹建森林生态、木材化学与物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工作“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优化整合。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整体升级。在科技部、财政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获评“良好”4个、“合格”8个。

六是成果转化服务日趋完善。筹建局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研究中心,23项成果入选局重点推广成果100项,185项成果纳入国家林草科技推广成果库,9个林木品种通过良种审定。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内容,获批软件著作权13件。6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组织开展林草科技周以及科普展览、科普教育等特色活动,得到科技部和国家林草局的重点表彰。承担院地合作项目60余项,完成7个项目查定验收。与黑龙江省林草局、南阳市、安庆市、黔南州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河北宣化区政府共建中国林科院宣化实验基地入选国家林业草原长期科研基地。承担编制的《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

七是人才培养教育成绩斐然。在人才引进和荣誉称号方面,柔性引进院士2位院士,杨忠岐研究员续聘为国务院参事,张守攻院士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森环森保所1个团队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增列博导17人、硕导26人,新增硕士点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编修课程教学大纲138门,编写教材7本,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能力。1人获“第三届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在干部人才培养方面,3名青年国家级人才和5名省部级人才进入所中心领导班子,各所中心领导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新晋正高22人、副高70人,全院45岁以下正高达到65人,占正高总数的21.7%。

八是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在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方面,承办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高级别会议、林业生物经济发展与合作线上研讨会,与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3名专家加入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专项工作组。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收录合作成果4项,生态环境部采纳“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活动计划6项。举办商务部援外培训班4期,共培训来自34个国家的323名学员。在支撑林草履约全球治理。承担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国别分析及履约宣传和林草国际合作战略研究2个项目。稳步推进蒙特利尔进程联络办工作。在国际科技交流方面,获批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2项、各类外国专家项目7项。推荐1名德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获选联合国粮农组织第六届政府间森林遗传资源技术工作组组长,2人入选科技部驻外后备干部人员库。

九是院所治理效能得到加强。在顶层规划设计方面,编制出台《中国林科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院属京外单位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出台了《关于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的指导意见》,修订了《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完成了院本部、森环森保所、木工所等3个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报告,制定2021年度预算细化方案并组织实施,预算执行进度和执行率大幅提升。在协同办公条件保障方面,优化OA运转流程,确保文件安全和高效流转,提高了视频会议硬件软件设备和服务能力。在后勤保障方面,完成院区幼儿园改造和提档升级,进一步强化院区基础设施、环境、医疗、餐饮等保障能力;持续开展离退休人员“三送三强”活动,营造了和谐有序的科研工作环境。在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方面,成立安全保卫处,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全院疫苗二针接种率超91%,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排查整改月专项行动,开展14个重点领域排查整改,确保了全院安全稳定。

会议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林业草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文件,中国林科院要更加聚焦林草重点工作,认真分析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的科技需求,针对“卡脖子”和“颠覆性”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全面落实院“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深化落实体制机制和薪酬绩效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院为抓手,力争在科研布局、实验室平台建设和“揭榜挂帅”项目及基础性科技攻关取得新的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为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宋平/院办)